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石书兵发布时间:2017-10-10浏览次数:264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学(0901

         Crop Science

(一)学科简介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发掘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阐明并揭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学科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等。

8455新葡萄娱集团am作物学一级硕士授权点是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组成。1965年首次招收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1985年恢复招生。2011年,作物遗传育种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16年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物学(高原学科)重点学科。本学科重点围绕新疆棉花等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高产、优质、抗逆等关键问题,开展新品种培育理论及技术研究;高产、高效栽培及种植制度研究和安全生产研究。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以作物分子育种基础研究、作物高产高效理论研究、作物安全生产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和自治区重点学科等依托平台。

(二)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技论文,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适应从事农学类科研、教学、推广、管理等多种岗位工作需求。

(三)培养方式

1、研究生以课程学习方式为主,也可以按教师指定的文献,进行自学,但必须通过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给予学分;教师可视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考查方法,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研究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授课完毕后都要通过考核。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专题报告和读书报告等形式,也可以采用上述形式相结合的形式,由课程任课教师选定,报学院审批。

2、研究生培养实行以导师为主,负责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包括课程选择及论文工作过程。

3、研究生应在导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开拓视野,增进知识,锻练表达能力。研究生还必须通过提交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报告等书面材料,以锻练文字表达能力,提高科技写作水平。提交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各种考核和评奖的依据。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5年。在完成课程学习并取得要求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因各种原因在规定学制时间内不能完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期)。修业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学科方向

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作物栽培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耕作学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本学科现已形成了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和基因型的关系,探讨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与抗(耐)非生物胁迫生产的理论、技术和适宜的栽培调控措施,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2)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制度:本研究方向立足于新疆干旱绿洲农业资源特点,以建立高效绿洲农作制度为中心,重点开展区域农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区域布局、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为新疆绿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技术支撑。

3)作物生理:运用作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与技术,研究作物生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制;作物与环境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号传递的关系;作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及改造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理论。

2. 作物遗传育种学方向:利用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现代种业科学等相关技术与方法,以新疆主要农作物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抗逆种质资源的创制、鉴定及其利用,加强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和杂种优势预测方法研究,进行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研究,选育新疆主要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2个方向,即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基因学研究。

1)作物遗传育种:以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存在的抗逆、高产、优质等问题为核心,运用遗传学、育种学、生理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适合为新疆作物生产所利用的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

2)植物基因学研究:以新疆独特的具重要抗逆特性的野生植物资源和作物种质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DNA重测序、转录组分析、表观遗传学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阐释基因在重要性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利用,为改良作物新品种奠定基础。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必修环节设置

本学科总学分要求为29学分,包括课程学习22学分和必修环节7学分。

1. 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为 2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为 19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1学年之内完成,除外语课程,其他课程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为及格。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春季

考试

 

2 

自然辩证法

18

1

秋季

考试

 

3 

硕士生第一外国语

120

4

秋季

考试

 

4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16

1

秋季

考查

 

学科平台课

5 

细胞生物学

32

2

春季

考试

 

6 

作物学研究方法

32

2

秋季

考查

 

7 

作物学研究进展

32

2

秋季

考查

 

专业1方向课

8 

高级农作学

32

2

春季

考查

 

9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32

2

秋季

考查

 

10 

作物栽培生理

16

1

秋季

考查

 

专业2方向课

11 

现代遗传学

32

2

秋季

考查

 

12 

高级作物育种学

32

2

春季

考查

 

13 

遗传分析技术

16

1

春季

考查

 

选修课

14 

高级生物统计学

32

2

秋季

考试

 

15 

高级生物化学

32

2

秋季

考试

 

16 

高级植物生理学

32

2

秋季

考试

 

17 

分子生物学

48

3

秋季

考试

 

18 

基因工程

32

2

春季

考查

 

19 

细胞工程

16

1

春季

考查

 

20 

农业信息技术

32

2

春季

考查

 

21 

植物生物技术

16

1

春季

考查

 

22 

节水农业

16

1

春季

考查

 

23 

宏观农业

16

1

春季

考查

 

24 

仪器分析

16

1

春季

考查

 

25 

生物信息学

32

2

春季

考查

 

26 

作物化控技术

16

1

春季

考查

 

补修课

27 

作物栽培学

 

 

 

 

 

28 

农作学

 

 

 

 

 

29 

农业推广学

 

 

 

 

 

30 

遗传学

 

 

 

 

 

31 

作物育种学

 

 

 

 

 

31

种子学

 

 

 

 

 

要求及说明:

1)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加深和扩展学生在相应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使学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潜力。各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和宽广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2)研究生课程学习分为必修课(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公共课由学校统一设课。其中政治理论课2门,硕士生第一外国语1门。

?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中专业课要求设置合理,以使学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选修课是为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增加研究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和发展潜力设置的,给研究生在选课上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并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研究生的个性发展。

3)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分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考查主要指课程论文、竞赛及各类设计等其他形式的考核。学位课的考核要求以考试方式为主。无论考试与考查,均可结合平时考勤、课堂小测试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2. 培养环节(7学分)

1)培养计划

硕士生入学后,指导教师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

程学习计划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制定,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

?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在第3学期前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安排、进行方式、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和完成期限等。

以同等学力和跨一级学科考取的硕士研究生,至少应补修该专业本科主干课程3门。如果指定的课程已经修过,可以按规定申请免修。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在中期考核前完成。

培养计划一式二份,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一份交所在学院存入研究生培养档案,一份由导师留存。

2)文献阅读(1学分)

为提高研究生阅读国外专业文献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在进行开题论证前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应阅读100篇研究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至少应撰写4篇读书报告,每篇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备案。

3)开题报告(2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阅读文献基础上于第3学期前进行论文开题。开题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3人以上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者可获得2学分,不通过者可限期重新开题,仍不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

4)中期考核(2学分)

中期考核应在第5学期初进行,考核内容以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进展为重点。具体规定和要求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具体的考核工作按照《8455新葡萄娱集团am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修订)》执行。

5)学术研讨与实践活动(2学分)

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校级及以上学术活动3次以上或院级学术活动10次以上,其中至少1次学生本人做学术报告,并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获得学术交流环节学分2学分。上述活动登记表、学术报告文稿和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学院备案。

(七)学位论文

1. 规范性要求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及方法问题,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1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学术期刊的文献阅读量应该在100篇以上。文献应该是近5年以内公开发表的为主,且要阅读一定量外文文献,篇幅在5000字以上。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经学科组论证委员会同意后,即进入论文研究阶段,经过多个质量控制环节,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的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学位论文质量必须遵守国家和授予权单位规定的要求。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在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行文格式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主体框架及其主要内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股包括文献综述(或引言)、试验材料与方法(或调查调研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等。结果与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反映硕士生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部分,应该针对全文的核心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2) 结果表达与数据分析。论述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表述观点须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论据取材要可靠,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须进行客观性分析或描述,数据统计分析要透彻、科学;图表等要求规范清楚,自明性强。分析过程中,要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学公式、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学科认可的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结果表达方式。

(3) 行文格式。论文格式应符合《8455新葡萄娱集团am学位论文印制与编写格式规定》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和《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等规定。

学位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完成后应该经过本学科3人以上具有硕士生指导资格的专家进行审阅。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审阅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补充完善,达到要求后,才能提交学科审阅。学科审阅合格后的硕士学位论文,再组织3名以上硕士生导师,对论文进行答辩。之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完辞,最后递交学术委员会审阅并存档,以确保论文质量。

2. 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数据和相关结论为主。论文撰写必须在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要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所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作者在本学科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所撰写论文应广泛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体现一定的学术价值或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学科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论文主体应该是自己的主要研究结果。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中本人的研究工作要占篇幅的70%以上,综述以及引言的原理方法叙述等部分不能超过30%的篇幅,参考文献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3硕士学位论文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核心观点及研究结果,不能仅仅是问题描述、情况说明、知识综述、工作总结等没有研究论证成分的报告类文字。

(2) 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理论或较重要的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该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问题,展开相应的独立研究求解,获得一定的结论。研究内容应该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或在技术上有标准依据。研究结论应该对学科某一方向的理论或技术或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八)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者在完成本学科的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满足学位申请条件,可以申请硕士学位。

学位申请具体条件按照本学位点《学位授予标准》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且同时符合该学位点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及农学硕士学位证。若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达到该学位点学位授予条件者,只能获得硕士毕业证。若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经学校批准后,可获得硕士结业证书。

编写人员:曲延英  石书兵  陈全家  徐文修  张巨松  耿洪伟